2015年3月23日 星期一

[李光耀領導反思] 「獨裁」與NIMTO

獨裁,給大家甚麼印象?隻手遮天?貪污腐敗?民不聊生?

剛病逝的新加坡首任總理李光耀,完全打破大家對「獨裁」的負面印象。他在上世紀60年代帶領新加坡立國,任職首任總理達31年,積極推動經濟改革、開放巿場,亦實施教育改革,統一英語為法定語言,配合巿場開放,令這片外界一直認為很易被吞併的彈丸之地,在短短數十年間發展成亞洲四小龍之一。他在任其間民望一直頗高,卸任總理後仍有極大影響力,到今時今日人民以至各國領袖均大讚他治國有方。

任期長短為長遠政策關鍵


一銀兩面,總有盲點。任何事都不會是百分百正面或負面,「獨裁」也如是。有不少需要非常長時間(多於一般國家的領導人任期,即兩屆,每屆四年或五年,最多八年或十年)才有辦法解決的問題,領導人都會產生NIMTO的心態,即not in my term of office

需極長時間才能夠解決的問題,領導人任期四至五年的國家普遍都不能解決。近年較難得的例子有台北在2000年推行的「垃圾費隨袋徵收」。當年台北巿的兩個堆填區已接近飽和,而第三個堆填區又遲遲未能定案,兩個焚化爐又正在維修,解決垃圾問題實在是迫在眉睫。時任巿長馬英九於是推行了「垃圾費隨袋徵收」的政策,希望能夠減少垃圾,打造可持續發展社會。政策雖能在短短5至6年間減少全台北約三分一的垃圾,但新制剛實施時,外界視其為馬英九上任一年多來最嚴苛的挑戰,並遇到不少反對聲音。當年有傳媒形容,若這場「垃圾革命」失敗,在2002年爭取連任對馬英九來說是緣木求魚。

政策取得成效,其中一個關鍵是馬英九有視野及決心。從長遠發展的角度出發,實施源頭減廢,但實施初期必定會遇到不少反對聲音,要不少時間才可能證明有效。

反觀在香港,高官缺乏決心,堆填區也是將近飽和,但垃圾徵費卻遲遲沒有推行,只希望將焚化壚選址搬到較遠的石鼓洲,以減少反對聲音。高官不願推行這些長遠政策,其中一個原因其實就是任期的限制。他們大多覺得,到政策取得成效時,已不再是自己當領導,自己不會取得功勞,但始終萬事起頭難,在自己的任期開展長遠政策,必定會遇上不少反對聲音。

但若領導人是「獨裁者」,會長時間在任,這個問題就不會存在,政策取得成效時,仍然是推行政策的領導人執政(即「獨裁者」),那領導人就會成為功臣、取得大眾信任,得以繼續帶領國家發展。

李光耀治國方針顧及長遠發展


回看李光耀在帶領新加坡立國初期的政策,全都是非常長遠的,包括開放巿場,以及統一英語為官方語言來配合,亦實施教育改革。這些政策需要極長時間取得成效,推行初期會遇到不少反對聲音。但李光耀面對這些長遠難題,都能一一克服。

以統一語言為例。新加坡立國前,社會上有很多種族的人,語言當然也有很多種,包括普通話、廣東話、英文、泰米爾語等。當年種族與種族間大多語言不通,交流十分困難,但立國前國民都只當新加坡是「借來的地方」,不太在乎。

但這一切,在新加坡立國後起了翻天覆地的轉變。為了開放巿場,吸引外資,李光耀選擇以英語作為官方語言。這激起了中國人的強烈反對,因當年他們普遍誤以為「新加坡絕大多數是華人」,認為兩地人民本自同根生、血濃於水。李光耀沒理會這些強烈的反對聲音,不改變以英語作官方語言的決定。當年這樣統一官方語言,溝通變得方便、多向,跨國經貿合作得以在當地發展,今天的新加坡才能成為「亞洲四小龍」之一。政策的成效,絕非一朝一夕可看到,而是要「放長雙眼」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