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5月26日 星期四

Inspired by passion

看到良師的網誌,提到亞洲人與西方人學習動機的分別。亞洲人學習,是「driven by fear」。西方人學習,是「inspired by passion」。但香港的教育制度,令這兩個元素都蕩然無存。

有學習動機,通常都是三件事—有需要、有興趣、有成功感。

現今世代,很多父母都逼子女參加各種各樣的活動。今個月六樣,下個月再玩另外六樣。長此下去,好像甚麼都做過,有很多經歷,卻沒有真正愛上一件事。我,就是相反的例子。由四歲起,這六個月,彈琴。下六個月,繼續彈琴。再下六個月,都還是在彈琴。久而久之就愛上了。

剛過去的四月底,參與了一個鋼琴表演,與其他十一人每人彈奏一首難度極高的蕭邦練習曲Opus 10系列。演出過後,完全愛上了這組練習曲,明知六月要考校內試,下年這個時候更要踏入公開試戰場,自己又讀四科選修,都沒有特意抽多些時間溫習,顧着彈琴,而且花的時間比以前還多了很多。

說真的,彈琴,於我而言,是有成功感。但,有成功感前,必先下很多苦功,究竟打從一開始,興趣哪裡來?思前想後十三年,都不懂答。直至最近聽過一句話,「喜歡你,不需要理由。不喜歡你,甚麼都是理由」,就再覺得不懂答這個問題,其實不是問題。

喜歡是可以沒有理由的,儘管身邊有很多人,連大部分喜歡其他類型的音樂的人,都覺得我迷戀蕭邦練習曲迷到傻了眼。但又如何?就算是孤芳自賞,我享受的正正是自己在家彈琴,沒人聽到就最好,完全沒壓力。像美國當紅女子組合Fifth Harmony的一句歌詞 "We dance like no one's watching",描述星期六晚與知心好友玩到天昏地暗,旁若無人地跳舞。這當然不限於跳舞,只要你是真正喜歡一件事,能夠享受、得到快樂的,就不用管旁人的目光。

良師提到在香港從事教育,普遍來說兩種學習動機都看不到,更令我覺得慶幸,自己找到「inspired by passion」的興趣。不為甚麼「需要」,將來未必「食呢行飯」,只認為活在當下,有一件值得努力的事,能夠令人充滿動力、信心,已經很足夠。

P.S. 小弟最近正在練習蕭邦的 Etude Op.10 No.9, Etude Op.10 No.10, Etude Op.10 No.11。而早前表演的就是Etude Op.10 No.1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